——《要不要诚实?》教学叙事
今天是人文素养启迪课程实施的第四天,我和宝贝们进行了第四课《要不要诚实?》。本次活动主要目的是让孩子们知道诚实是好的品质,说谎是坏的品质,对于坏的品质我们应该像扔垃圾一样扔掉,要培养幼儿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有做错事承认错误的意识。
活动以小女孩打碎妈妈镜子的故事引入,引导幼儿探讨要不要诚实?诚实与不诚实哪种是好的品质?以及我们应该怎样做等问题,为了引发幼儿进一步的思考,我以卉卉做错事没有承认后妈妈的感受为切入点,引导幼儿发现:不诚实的行为会让相信你的人、爱你的人感觉到失望和伤心。也正是因为不想让妈妈伤心,所以故事中的卉卉决定鼓起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
在带领第一部分幼儿进行活动时,小朋友们的情感迅速地产生了共鸣,东东主动与大家分享了自己也曾经做过不诚实的事情,并表示以后不会再这样做了。也许是因为榜样的力量,大部分孩子都说出自己曾经不诚实的事情。
第二部分幼儿进行活动时情况截然相反,孩子们迟迟不肯发言,不愿意承认自己曾经有过不诚实的行为。我考虑到大班孩子已经有了强烈的自尊心和羞耻心,因此不再询问,而是告诉小朋友们可以对着不诚实的卉卉悄悄说出你做过的不诚实的事,然后把这些不诚实的行为随着纸张一起扔进垃圾桶。我看到彤彤对着她的图片说了很久,然后郑重地将图片扔进垃圾桶,转身回来时她表情轻松愉快,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看到她坦然的表情我想到了维护孩子们的自尊心是多么的重要,在幼儿园老师是可以做到的,但对于教育观念千差万别、教养环境参差不齐的家庭来说,做到尊重幼儿、保护幼儿自尊心可能有些困难。因此,今天活动的家庭指导尤为重要。
课后研讨时我将想法说给大家听,没想到和大家一拍即合,大家都想到了这个问题,“诚实”不同于前三节课“习惯”、“行为”、“规则”,习惯、行为、规则都是显性的、家长易于理解和操作,而“说谎”或者“不诚实”的概念不好界定。因为幼儿“说谎”的行为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如果不能准确区分属于哪一种,就盲目地为幼儿贴上“说谎”的标签,势必会冤枉孩子甚至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为了避免因处理方式不当伤害到孩子,以及更深入的挖掘课程当中的人文素养核心要素,我们通过讨论和查阅资料,整理总结出三个年龄段孩子说谎的原因:
1.小班幼儿:有时孩子会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讲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话。多半是为了实现某些愿望所致,对于这种情况家长不需要指责,更不需要强调他是在“说谎”。
2.中班幼儿:他们可能会为了得到某些利益而编出假话。如:为了不去幼儿园而故意说身体不舒服;为了抢占自己想玩的玩具而说自己先拿到的;为了逃避责任有意识隐瞒事实、推诿指责别人等。
3.大班幼儿:大班幼儿会出现故意说谎并竭力否认的情况,多半是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或损坏了东西,认为承认了就要受骂挨打,因而故意说谎并竭力隐瞒。这样的孩子大都有曾经因犯错误而被指责的经验,所以尽力抵赖。
当孩子出现不同原因说谎的行为时,不要贴“说谎”的标签,应该用温和平淡的语气去询问,这样孩子紧张的心理就会放松,才会把事实真相说出来,必须先弄清楚事实真相,明确的态度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认识到不诚实的行为要“扔掉”,抓住每次偶发的时机,让幼儿大声果断的说:“丢掉不诚实”。敢于说实话就是诚实,所以也要大声的说:“留下诚实”。经过这样的行为刺激强化幼儿做一个诚实的孩子的心理,逐渐培养幼儿城实的好品质。
截止到今天,小班的课程内容已经全部结束,我在不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不断思考,在反思中调整教育策略。我们已经收获了很丰硕的教育成果,无论是孩子的行为习惯还是家长们的育儿理念,都逐步的在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引导下走向正轨。作为实验班教师,我也从一开始的懵懵懂懂,找不到思路到现在的更有方向和动力,看到孩子们的进步,看到家长们的配合与认可,我觉得我们的教育落到了实处。我也在参与课程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与提升自己的人文幼教理论实践经验、从细节入手,挖掘一日生活、课程实践以及家园共育中的教育契机,从点滴小事做起不断培养幼儿的人文素养。
大庆市幼教中心第十幼儿园教师 张冰莹
2019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