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
人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发展规划
(2017-2022)
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人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宗旨及工作范围,为了加快人文教育专业委员会自身建设,不断强化自身功能、优势与特色,充分发挥人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积极作用,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背景
1.在现代社会中,人文教育的价值日益凸显。
人文教育,是民族的、国家的、未来的,它关乎整个民族的精神塑造,关乎一个国家的价值导向,关乎面向未来的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人文教育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理论创新、成果转化,充分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内化为人的人文精神、人文情怀、人文思想和人文品格,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世界,更好地开创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支撑,也是全人类谋求幸福希望之所寄。因此,人文教育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越来越展示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2.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给人文教育提出新挑战。
从国际情况来看,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带来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从国内情况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人文教育面临许多新情况新任务新课题,需要对照“全方位、开创性”和“深层次、根本性”标准,全面梳理新时代中国特色人文教育的新变化,提炼进入新时代的新标志,精准新定位,凝练新方向,提高契合度,形成新视角、新思路、新对策。主动顺应世界命运共同体的大势,置身于国家强盛与民族复兴伟业的大局之中,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人文教育的任务十分紧迫。
3.回归教育本源,亟需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人文教育。
教育的本源是人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人性教育,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旨在促进人性境界的提升、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实现,通过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进行教育养成,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但在教育、企业、科研单位和政府机关等领域人文教育常常被忽视甚至被弱化、淡化,发展战略还不十分明确,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够强;教育体系不够健全,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人才队伍总体素质有待提高,亟需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人文教育体系建设,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服务、为人民服务,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4.30多年的前期研究,为人文教育和专业委员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成立人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的重要发起人——清华大学何庆研究员,围绕创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人文教育体系,进行了长达32年多的前瞻性、原创性、实践性研究,深入28个省(直辖市),实地调研了大中小学校、幼儿园、幼稚机构200多家,调研工矿、企事业单位200多家,搜集调研档案10余万册,积累调研资料500多万字,运用中华优秀文化,在唯物史观语境中,构建出学前、中小学、高等教育和机关、企事业单位成年人等各阶段相互衔接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人文体系。围绕这项研究及其成果,清华大学召开了五次专题研讨会,2017年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以 “创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人文体系”为主题,5期连载系列文章。这些厚重的前期研究成果,为人文教育和专业委员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方向,坚持学术立会,坚持共建共享,坚持严明纪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创新、创业、创优精神为引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文教育工作者,立足当代中国现实,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积极开展人文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构建与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人文教育体系,加强学术交流,推广人文教育研究成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的党领导是确保人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必须遵循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更好地引领专业委员会的发展,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增强“四个意识”。加强专业委员会党建工作,建立党组织,确保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在人文教育专业委员会两个全覆盖。
2.坚持正确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解决现实问题、助推社会发展。
3.坚持“三创 ”引领。就是要围绕“创新、创业、创优”加强学会建设。创新就是要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理论与实践成果;创业就是要在研究中推广,在推广中深化,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加快推进人文教育事业发展,把人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做大做强;创优就是要创建有影响力、公信力和吸引力的一流学会。
4.坚持学术立会。把提高人文教育战略研究水平和质量以及学风建设摆到突出位置,加强学术研究能力建设,聚焦人文教育和文化建设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全局性、前瞻性和实效性的战略研究,努力把学会建设成为国家级人文教育智库。组织开展高质量的学术交流活动,打造人文教育学术活动品牌。
5.坚持共建共享。牢固树立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团结和带领广大会员及会员单位,把学会建成一流的现代学会。共享先进的管理理念、制度和经验,共享科研成果,共享网络和交流、宣传推广平台,共享专家资源,共享信息和学习资源。注重文化熏陶和实践养成,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价值标准、审美风范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
6.坚持严明纪律。加强学会的组织管理、学术管理、文化管理,严肃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工作纪律,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严肃会风会纪;探索建立荣誉理事、资深理事、终身理事制,克服临时思想和短期行为,以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管理,鼓励长期致力于专业委员会发展的人,使其终身受益,增强专业委员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一支长期稳定的骨干队伍,保证专业委员会生机勃勃、持续发展。
7.坚持开放包容与批判吸收。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继承原则,吸收借鉴古今中外优秀人文成果,积极参与世界人文对话交流, 追踪国际人文发展趋势,研究全球人文发展规律,准确把握我国人文国际化发展动态,不断拓展和丰富人文教育新境界、新成果。
8.坚持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学会作为党和政府联系专家学者和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畅通与党和国家相关部门的沟通渠道,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各方面的联系与协调,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建立有利于人文教育研究运行体系与社会环境,增强专业委员会的整体实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2年,把人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建设成为在全国有影响力、公信力、凝聚力的优秀学术社团组织,成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的中坚力量。
1.基本形成覆盖全国的组织网络或实验区、研究基地、实验校。形成良好的学会文化。学会的内部管理基本形成规范有序、运行高效的制度机制。学会组织管理的运行机制和制度基本健全,为提高学会的服务能力创造基础条件。
2.基本建立了人文教育专家智库,为国家决策提供高水平咨询服务。基本创建了人文教育学术活动品牌。评选并向相关部门推荐了一批优秀人文教育科研成果。发现并树立了一批典型,及时把先进人物、先进集体反映上去。
3.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构建出学前、小学、初中、高中、职业院校、普通高校学生和机关、企事业单位成年人等各阶段相互衔接的人文教育、组织文化标准体系,对人文教育和组织文化评估进行了积极探索。
4.开发出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纵向衔接的新时代中国特色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并在实践中得到推广应用,形成有效的运行模式和机制。
5.建立健全人文教育学术研究与科学发展的保障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激发活力,增强动力,保证人文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任务
1.为决策咨询服务,研究新时代中国人文教育发展战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把十九大大提出的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作为人文教育研究的根本指南,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围绕十九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聚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文发展与人文教育的重大战略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国家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2.组织开展重点课题研究,引领和推动人文教育科研。在高等教育、基础教育、企业三个层面确立重点研究课题,实施重点课题带动策略。高等学校重点研究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基础教育开展“新人文教育”课题研究,中小学重点探索“人文党建、人文德育、人文课程和人文评价”体系,健康学校文化建设;学前重点探索道德启蒙、良好习惯培养;企业重点研究党的建设、组织文化培育与文化治理。制定课题规划指南,组织课题立项评审、检查指导、结题鉴定。全面规划布局,创建人文教育实验区、研究基地和实验校。
3.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创建人文教育学术活动品牌。组织“新时代人文教育高峰论坛”。以国家重视、社会关注、基层需要为标准,精选每一次论坛的主题,力求主题精准。邀请资深专家引领,力求学术高端。遴选精品成果,力求交流精彩。端正学术风气,力求会风一流。规范服务体系,力求服务精准。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把“新时代人文教育高峰论坛”办成全国知名、有创新力、有凝聚力的学术活动品牌。
4.系统开发人文教育课程,探索应用转化的有效模式和机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高端专家为引领,以学前、中小学、高校的骨干教师为依托,开发出适合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需要的、纵向衔接的新时代中国特色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实验区、研究基地和实验校,探索课程推广的运行机制,研究课程实施的有效模式、方法策略,引领和推动科研成果有效转化。
5.制定人文教育标准,开展人文教育评估。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构建出学前、小学、初中、高中、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等各阶段相互衔接的人文教育标准体系;组建专家团队,建立评估机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地方政府、行业组织、幼儿园、中小学、高校等进行人文教育评估。
6.强化科研能力与沟通合作,积极承接购买服务。广泛吸收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参与,开展跨领域、跨学科人文教育研究,力求在一些关键领域、关键环节以及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上取得突破,增强科研实力和影响力。加强与中宣部、教育部、国资委有关司局的沟通与合作,组织和承担国家、地方政府、行业组织、教育机构委托的研究任务,开展调查研究,制定人文教育方案,组织相关培训。
7.创办学会网站和《简报》,建设信息交流平台。编发专业委员会《简报》,建立网站,开发、引进、整合信息资源,建设数字化资源库。通过互联网、电子出版物等多种媒体,交流学术活动信息,介绍世界人文教育的研究动态和先进经验,为会员和会员单位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和学习资源。
8.组织开展科研成果评选活动,搭建三级宣传推荐平台。组织开展人文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评选活动,奖励优秀科研成果;面向国家相关部门和社会,搭建网络、学会简报、现场会等多种宣传推介平台,加大科研成果的宣传推广力度。
9.组织开展评先推优活动,把先进人物、先进单位反映上去。组织开展各方面、各层次的“评先推优”活动,及时发现人文教育先进单位,人文精神先进个人,发现典型、宣传典型、树立典型,把有社会影响的先进人物、先进单位宣传好。
四、推进步骤
1.2018年为“组织建设年”。以强化组织建设为主线,以壮大学会力量为根本,加强学会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加强实验区、研究基地、实验校建设,建立和完善全国性组织网络,创建紧密型、长期性、学术性社会组织,为提高学会服务社会发展能力奠定组织基础。
2.2019年为“学术建设年”。以提升学会学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为主线,以开展高水平、高质量学术活动为载体,加强学术队伍、学术研究能力、学术风气建设,从内涵发展上提高学会的科研水平和服务能力。
3.2020年为“成果建设年”。集中精选和汇集人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取得的咨询服务类、调研报告类、著作论文类、人文教育实践类成果,以公开出版、网上发表、会议推介、报刊宣传等多种形式,系统展示人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取得的优秀成果,推出一批优秀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成果,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带动人文教育研究与实践上水平上层次。
4.2021年为“信息建设年”。以建设国内人文教育信息中心为目标,加强学会专业网站建设,广泛收集人文教育信息资料,积极传播人文教育政策法规、科研成果,探索应用转化模式和推广运行机制,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增强人文教育的实效性。
5.2022年为“品牌建设年”。以创建学术活动品牌为中心,在前4年重点培育的基础上,集中专家力量,打造人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学术品牌、载体品牌、组织品牌,总结典型经验,推广品牌成果,彰显专家智慧,服务文化发展,把人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建设成为广泛认可的品牌学会。
五、保障措施
1.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增进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充分发挥学会作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与党和国家相关部门的沟通,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组织、学校等各方面的沟通协调,增强为决策咨询服务的针对性,提高服务质量,把精品人文教育科研成果推荐上去,把有社会影响的先进人物、先进单位反映上去,加强党和政府对学会的领导,增强学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2. 加强自身建设,引领学会与时俱进、长远发展。坚持党的领导,建立健全党的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党建活动,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专业委员会的各项工作中,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引领发展。按照党的十九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方针,确立办会理念,明确发展目标,凝练会训、学风、会风,逐步建立专业委员会具有自身特色的组织文化,为专业委员会的长远发展打牢思想基础。
3.加强组织和队伍建设,壮大学会规模和科研力量。积极发展会员和会员单位。创新机制,支持各省、市、县成立本地人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分支组织。以课题为载体,建立省、市、(县)区的区域人文教育研究课题组,加入全国人文教育专业委员会,逐步形成覆盖全国的组织网络或实验区、研究基地、实验校。通过调研论证,制定智库建设工作方案。建立机制汇聚整合各方资源,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发现、培养、锻炼人才,逐步形成专、兼职人文教育专家智库。多渠道、多途径壮大学会规模,增强科研实力。
4.加快信息化、网络化进程,提高学会现代化水平。把学会网站作为重点建设项目,凝聚、调动一切有志于人文教育的工作者、研究者力量,加大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的投入力度,使网站成为人文教育研究成果交流、普及、展示的平台,理论与实践深化研究、探索、提升的学术园地。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科研方式、课题管理方式、信息传递方式和学习方式。依靠各地、各单位将人文教育研究的信息、理论与实践成果在网上发布,及时反映本地的研究成果及科研发展状况。人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将收集这些信息、成果、资料,建立全国最大的人文教育信息资源库。各实验区、研究基地、实验校组织上网浏览,学习人文知识,倡导文明新风,弘扬社会正气。
5.发挥联系企业的独特优势,为学会做大做强提供保障。拥有企业会员单位是人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的独特优势,有利于争取企业的支持,也便于获得企业购买服务,为企业提供人文建设方案,开展人文培训,实现共建共赢。为此,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发展企业会员单位,争取企业的支持;加强对企业的服务,以高质量的服务,赢得企业的信任,促进企业人文发展,从而使学会获得更多的发展资金,为学会做大做强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