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实施注意事项
(一)材料准备
要充分,考虑到细节。(收拾碎鸡蛋的搓子、笤帚、纸巾;热爱劳动一课,烧杯自重太大;创造一课的彩色纸,不用带彩笔和剪刀;……)
(二)生命体验
1.所有的生命体验活动,老师都要在课前自己做一遍,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课前考虑的越周到越能最大化保证孩子们生命体验的效果。(手链的长短、滴管运水的水量、三点连线的方法、传悄悄话的站位、呵护生命的纸壳托板、创造作品的形式等)
2.规则可以转换成组织性语言,更便于学生理解。
3.学生体验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典型性行为,及时指导,而这些典型性行为也是生命体验结束后重点点评的内容。通过这些典型性行为进行评价、总结、提升。例如:滴管运水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累了、着急了、两个孩子发生争执了等等,在点评时就根据这些行为表现总结出:劳动并不容易,要付出辛苦,需要努力、需要坚持,集体劳动需要遵守规则、需要认真、需要合作等等。
(三)具体实施注意要点
1.理清活动的整体框架,明确各环节的具体目标,梳理各环节间的逻辑关系(层层推进,逐步深入),主次分明、突出重点,如果各环节平铺直叙会导致冲淡重点和节奏拖沓。
2.教师的语言
(1)支架语可以用自己习惯的表达方式进行调整,但是要把握问题的价值方向正确,答案的落点要与活动设计保持一致,落在核心点上。
(2)有效提问、及时追问。教师的提问要有效,当孩子的回答接近想要的答案,又差一点的时候,老师再马上追问一下,深化孩子的理解,落在“点儿”上。
(3)孩子的回答通常都是描述现象和行为的表面化的语言,或不太完整全面的碎片化语言,教师要适时提炼、总结、提升孩子的回答。这样的总结和提升会提升、深化孩子们的认知和理解。例如:在呵护生命的体验结束后,让学生说说体验过程的感受以及自己是如何呵护生命的。学生可能会说“我特别害怕,怕鸡蛋掉下去。”→教师可以提升为“是啊,我们面对生命要心存敬畏。”“我一动都不敢动” →“呵护生命需要小心翼翼”;“我告诉自己坚持就是胜利,我想咳嗽都忍住了” →“呵护生命需要坚持、需要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再如,总结认真和自我约束的方法)
(4)注意各环节间转衔语言的重要性。环节间的过渡语言,不仅是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同时是将各环节的核心价值点串联起来,起到将各环节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澄清的作用。(创造的表现——创造的功能:解决问题、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创造的定义——培养创造能力的方法——生命体验,进行创造实践)
3.教学内容在适当的地方要联系学生现实生活,但注意避免无效拓展。(例如:整理七斗杂乱的房间,物归原处、分类收纳的方法,联系学生现实生活。)
4.充分的激情和悟理。老师要有充沛的情感带入,老师的情绪情感直接影响学生的状态。充分的情感带入,能激发孩子的情绪情感,使之更好地感受故事、案例所传递的情感,有更深的触动,更好地领悟道理。只有触动深刻、入脑入心才能建立起心理机制。最明显的就是《学会自我约束》和《自律》这两课,只有老师做到足够的情感激发和带动才能激发起孩子们挑战的信心和成功后的自豪感。(故事、案例都是正反对比出现的,好坏、对错、是非、正逆的鲜明对比需要同样鲜明的情绪情感对比,这样强烈的反差才能更强烈地刺激孩子的内心,有更深的感触和领悟。)
5.故事、案例可以在能完整、正确传达主要信息的前提下,用自己的语言适当压缩讲述。
6.关注孩子们当下的行为表现,课上表现出的问题(坏习惯、不认真、不自律等)及时指出。每节课可以根据具体的核心要素(认真、自律、劳动等)结合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每节课可以有重点关注的对象,这方面问题比较突出的学生,就可以作为本节课关注的重点。例如《学会自我约束》一课中,老师知道谁的自控力差,重点关注。
7.课程承载物的意义,确保孩子们能将课程的承载物回家准确地向父母传达课上的信息。(礼物证明我有自我约束的能力;礼物是我用劳动换来的劳动成果……)
8.学过的人文要素在新的一课中适当的强化和融汇。
9.注意深度和维度,不能大而空,要把目标落实、落细、落小。(不仅要知道什么是自律、自律的重要性,更要知道如何自律。只有知道了自律的具体方法,才能把自律落到实际行动中。自律的方法:制定目标、计划、规则,自我提醒,家长监督,同伴监督鼓励,排除干扰,相应的惩戒等)
10.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因为语言是思维最直观的体现。给学生相对均等的发言机会,尤其是那些不爱发言的孩子。
11.最后一节课时最好有对之前六节课的回顾总结。
二、后续工作
1.家庭指导建议:课程结束后,每天打卡的主题。预实践问题与该年龄段学生发展的关键点以及孩子具体问题相结合,给家长具体可行的指导建议。引导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正确解读孩子)、以身作则、营造良好家风。
2.个案跟踪:孩子的问题——深层次原因——家庭的问题——解决措施(孩子、家庭)——向好转变(孩子、家长)——梳理经验——经验成果分享。
3.教学故事、反馈文章等:课题佐证材料的一部分,除了老师撰写的,还要有家长的心得体会、孩子们的作文等,形式内容可以多样。
4.跟进措施:
(1)引入课程只是初步建立心理机制,只是意识上的唤醒,后续的不断强化才更重要。(学校、家庭)
(2)谈话活动(共性问题、个别化问题)
(3)随机教育
(4)各学科渗透:各学科教师都要了解人文素养培育的相关内容,至少要了解需要关注的核心要素。各学科中适时地渗透、引导、强化,不断反复地打烙印,孩子们才能不断强化刚刚建立起来的心理机制,才能真正一步步把人文认知转化为人文功能,慢慢吸收沉淀,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5)丰富多彩的活动巩固:主题班会、评比活动、竞赛活动、讲述活动等(责任之星、谁的预实践问题扔掉的快、作文、运动)
(6)老师们集思广益,积极探索更多更好更适宜的跟进措施。
三、针对第二轮的建议
1.充分发挥种子教师的作用:第一轮教师把授课的经验心得、实施要点、注意事项、家庭指导建议、数据统计方法等方面的经验分享给后续开班的教师,充分发挥种子教师的作用。
2.好的做法继续延续:家长进课堂、老师的小创新。
3.如果时间允许,建议第二轮一、二年级也进行无生试讲,实践证明无生试讲是非常有必要的。
4.有什么疑问或困难,及时梳理总结。探索体制机制上的问题,如何在体质机制上保障最大化发挥课程功能,保证充分发挥家校教育合力。在体制机制上的建议都是课题成果的一部分。